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9 点击次数:115
中国位居世界发电量之首,同样是电力消耗大国,并且正积极投身于发电厂的扩建之中。
为何中国亟需加速发电厂的建设步伐?至2024年,中国发电总量已逼近10万亿千瓦时大关,稳坐世界发电与用电大国之位。伴随经济的蓬勃发展,我国工业版图持续扩张,电力需求亦稳步上扬,预估未来年度用电量将以6.5%的比率持续增长。与此同时,我国新能源发电领域正展现出积极态势,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新能源发电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我国目前究竟拥有多少发电厂,以及未来还需要建设多少发电厂?
据统计,我国现有火力发电厂数量高达4800余座,相比之下,大型水力发电厂仅数十座,至于新能源发电厂,诸如光伏、风电及潮汐发电等,其数量目前尚显有限。
遵循中国未来十四五能源蓝图及“双碳”战略,煤炭发电将持续缩减,可再生能源电厂建设则稳步加速。至2025年,我国在建与筹备中的发电厂总数达320座,其中,火力发电(含扩建)项目为500项,风电项目400项,光伏太阳能项目激增至700项,水电项目20项,核电项目约5项。将这些数字汇总,称我国正奋力扩建发电厂,亦不为过。这些电厂遍布全国29个省域,回顾去年,全国发电装机总量为33.5亿千瓦,预计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将攀升至36亿千瓦。
往后,我国发电厂的建设趋势将从数量上的扩张转向质量上的提升与优化。作为全民皆能无忧用电的国家,中国这一现状让众多国家心生艳羡,民众的幸福生活指数居高不下。同时,在国家科学调配电力资源的背景下,诸如“西电东送”等工程项目,能有效减轻部分地区的用电困境。
到了2024年,中国在新能源装机容量上迈过了14.5亿千瓦的里程碑,超越了传统火力发电的容量界限,与此同时,风电与光伏的增长超过3亿千瓦,均实现了显著的提升。
为何我国需要加强发电厂的构建?鉴于石化能源方面,我国年度石油进口量已逾70%,高度依赖外部能源不仅提升了成本,更使能源安全面临诸多未知风险。
面对国际局势的频繁变动,中东作为世界天然气与石油的关键供应源,其能源供给预计将不断遭遇新的挑战。我国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采购合作伙伴之一,中东局势的任何动荡,无疑都将威胁到能源出口的稳定状态,进而波及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。
诸如沙特和伊朗等国家,若被迫卷入冲突,导致其开采作业受阻,石油出口业务因此中断,这将对我国的能源进口构成显著影响,进而促使国际油价再度攀升。
那么,石油能源的紧缺状况与我国持续推进发电厂建设的举措,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?
换言之,增设众多发电厂与进口石油之间究竟有何关联?
我国电力供应主要依赖于煤炭燃烧的传统火力发电厂,占比超过六成。此外,还有新能源发电厂,涵盖光伏发电、风力发电、水力发电等领域,以及核电站。少数地区则采用天然气和燃油发电厂作为特殊时期的应急电源,因其发电成本高昂,通常不作为常规供电手段。
相对而言,我国发电厂的建造并不直接与石油进口挂钩,但若从间接效应考量,当中国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规模时,这对石油能源结构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,进而能够对石油进口情况产生影响。
在发电厂的物资运送及建造流程中,仍旧会耗用一定量的石油。若从节省或缩减石油进口总量的角度出发,唯有发电厂通过拓展新能源发电途径,削减传统煤炭发电厂的规模,并提升天然气使用量,方能间接地减少并影响石油的进口总量。
例如,通过扩增核电站的数量,可间接削弱对石油的依赖,同时,丰富的电力资源能够作为补充能源供给新能源汽车产业。随着电动汽车的广泛采用,燃油车的数量将逐渐减少,从而导致石油及其加工产品市场中的进口总量相应减少。发电厂的建设规模与石油能源供应之间的关联,经此一番阐述,已变得清晰明了。
我国在稳步推进发电厂规划与扩容的同时,正积极拓展自主节能生产的规模与渠道,力求在有效减轻对石油进口的高度依赖后,探索出一条科学规划与利用能源的可行之道,并逐步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对传统石化能源的大规模使用。
随着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,我们有理由相信,新能源将在未来由辅助角色逐步蜕变为核心力量,共同期待这一转变的到来。
上一篇:三问世界多极化
